摘要
目的探讨在勾股定理方法测量下的实际左、右心室电极间距离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和预测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所有行CRT置入术的患者,采集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基本资料,包括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房前后径(LAAPD)、QRS时限(QRSd)、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等;在术后的透视影像下,用游标卡尺测量正侧位左右心室间电极直接距离(L)(V:水平距离;H:垂直距离),正前位心脏横径(C)、胸腔横径(T);根据勾股定理计算左、右心室电极置入位置间直接距离(DD)(DD2=V12+L22)或(DD2=V22+L12),及左、右心室电极置入位置间直接距离(DD)与心脏横径(C)的比值(DD/C)。并根据术后心脏彩超变化或临床症状评估分为显著有效(A组),有效(B组)和无效(C组)。结果共有108例患者纳入研究,A组(21例)、B组(56例)和C组(31例)。DD及DD/C在组内及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B组>C组[DD:(53.60±12.74)mm比(43.94±11.63)mm比(37.40±12.16)mm;DD/C:(0.56±0.11)比(0.43±0.09)比(0.38±0.13)]。与术前相比,三组患者术后6月的LVEF、6分钟步行试验(6MWT)明显提高,LVEDD、QRSd、NT-proBNP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DD(估算值=0.07,P<0.01,95%CI 0.04~0.11)和DD/C(估算值=9.054,P<0.01,95%CI 5.32~12.78)是CRT临床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DD(DD/C)在CRT临床效果为显著有效、有效的cut-off值分别为54.84mm(0.551)和43.5mm(0.395)(P<0.05)。结论在勾股定理方法测量下的实际心室间电极距离与CRT临床疗效呈正相关,DD(DD/C)越大,CRT临床效果越好,并且也是预测CRT临床效果的预测因素。
-
单位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