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香港城市化不断推进,新界乡村居民大规模迁徙到市区,乡村人口锐减、经济衰退、物质景观逐渐衰败。90年代后,香港开始通过不同方式推动乡村转型,取得良好成效,可为内地乡村复兴提供有益参考。从近现代香港乡村演化路径切入,以转型发展中的荔枝窝、盐田仔、大澳村以及南丫岛为例,基于"后生产主义"理论视角探讨乡村复兴的不同驱动方式,包括由精英阶层"多方联合"推动,由本地居民自发保护,由政府或村民开展的"零碎型"保护,以及由中产阶级迁入而推动的"乡村绅士化"等4类乡村复兴方式。香港乡村经历了从"生产主义"向"后生产主义"发展的演化路径,乡村职能从农业生产逐渐转变为乡村消费,城市资本对乡村社会经济空间结构进行重构。香港乡村复兴主要由民间力量推动,政府参与度较低。乡村转型亟待综合性保护规划的制定,并通过因村施策、多方合作等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保护、经济发展等多维度的复兴。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