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从生物学性状、药用成分含量和产量等方面对不同表型的太子参开展种质资源评价,为提高高品质太子参农田栽培生产技术和选育优良新品种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以叶宽、茎顶端分裂数和花的数量对太子参进行表型分类,比较不同表型太子参主要生物学性状、环肽B含量和产量差异,利用Pearson、Duncan及因子分析法,开展不同表型植株叶宽、单株鲜重等8个生物学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 通过田间观察共筛选出大叶型、中叶型、小叶型、双柱型、多花型5种典型表型,其中大、中、小3种表型叶片宽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双柱型和多花型花型的单株鲜重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8个生物学性状的变异系数为21.1%~36.0%,遗传多样性指数在1.93~2.02之间,其中根长和单株鲜重2个生物学性状多样性丰富,变异系数(CV)和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较高,冠幅宽CV最低,说明冠幅宽在种间的稳定性较好;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与冠幅长、冠幅宽、叶片长极显著正相关,而与中部根粗、单株鲜重显著负相关(P<0.05);主成分分析提取到3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3.415%,可反映太子参表型性状的基本特征;中叶型太子参HB含量达到药典标准(不少于0.02%),且各表型产量差异显著(P<0.05);小叶型的亩产量达360.31 kg。结论 小叶型太子参产量最高,可作为选育高产品种的种质材料,而中叶型的产量和含量综合最高,可以作为培育高品质的种质材料。
-
单位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