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项制度。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2019-2020年度)以发电行业为首个重点行业。生态环境部表示将逐步覆盖范围扩大到更多高排放行业。目前,约有170家水泥企业参与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湖北省、深圳市、福建省等地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除北京市、天津市外,其余试点区域碳市场集中在南方地区,因此水泥企业碳排放权交易量也集中在南方地区(上海市、深圳市没有水泥熟料生产企业)。试点碳市场的履约价格多在30元-90元/吨CO2之间波动。在试点配额免费为主的制度下,水泥行业碳交易的履约成本传导至熟料中的成本是1元/吨熟料左右。我们测算,如果免费配额取消,碳交易履约将使熟料综合成本增加40元/吨左右,相当于熟料成本上升20%左右,如果产能严重过剩的矛盾不缓解,增加的履约成本很可能由水泥企业自身来承担,无法传导到下游。我们推算,如果我国碳价对标欧盟80欧元/吨CO2,假设免费配额又取消了,那么可能水泥行业全年营收都覆盖不了履约成本;如果碳价涨到500元/吨CO2,单单水泥行业碳排放权交易额就能超过水泥建材板块A股成交额。水泥行业积极践行国家“双碳”战略,在节能降碳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今后的投资热点将从单纯地扩展水泥产能规模转移到原燃料替代、节能改造、新能源、积极储备CCER、碳资产管理体系建设等减碳战略上来。水泥行业也将会借助战略性的政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