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先秦儒家"大一统"思想的核心是以"一"为代表的王道秩序,经历了从"合多为一"到"化多为一"的演变。孔子面对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的形势,希望通过重建西周礼乐文明以匡正天下秩序,是"合多为一"。但到了战国时期,经孟子天下"定于一"和荀子"一天下"的诠释,儒家在政治秩序方面对于"一"的认知,已经由"合多为一"转变为"化多为一"。而《公羊传》的"大一统"虽然在表现形式上给人一种"合多为一"的感觉,但其实质内核却是"化多为一",强调作为"一"的王道秩序。这是在汉初郡县制逐步取代封建制的情况下,以"公羊学"为代表的儒学能够走向兴盛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