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研究河西走廊荒漠植物多样性结构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有利于保护干旱区植物多样性、维持荒漠生态系统稳定。沿河西走廊由东南至西北方向自然降水递减梯度设置样带,探讨荒漠植物α、β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结果显示,(1)Margalef丰富度指数(R)范围为1.22-8.22,Simpson优势度指数(D)范围为0.25-0.97,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0.05-1.52,Pielou均匀度指数(E)范围为0.08—0.90。河西走廊荒漠植物物种数少且分布不均,少数物种占据较大优势。(2)表征β多样性的Bray-Curtis距离指数(d BC)普遍较高,河西走廊东、中部样带间d BC平均值为0.91,西部样带间d BC平均值为0.78。东、中部样带(年均降水量大于50 mm)与西部样带(年均降水量约50 mm)之间d BC大都为1.00,说明东中部与西部之间荒漠植物相似性极低。(3)α多样性和环境因子的Spearman分析和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表明,α多样性的变化由比湿、年均风速、年均降水量、短波辐射总强度、土壤含水量、土壤氮磷等因素解释,其中比湿、年均风速的解释率较高,分别为35.4%、19.8%。(4)β多样性和环境因子的Mantel检验表明,β多样性与土壤、气候和经纬度都显著相关,其中表征水分的比湿、年均降水量相关系数较高,分别为0.40、0.36。综上所述,水分是影响河西走廊荒漠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因子,年均风速、年均温度、辐射总强度、土壤养分等也会影响植物多样性。
-
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