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过对文献的考察,"魌头"一词最早见于郑玄注《周礼》,现今巴蜀地区方言"魌头"一词便宜、轻松义实源于丧葬习俗。汉代及其以前的"方相""魌头"二词是异名同实。由南北朝至清代,官方礼仪文献中强调丧仪中"方相"与"魌头"四目与二目的区别,以此区分尊卑,客观上促进了"方相""魌头"成为专门的丧葬词汇。在民众生活中,迟至唐代,"方相"与"魌头"仍是统言为一,析言为二。元明以后,作为送葬之具的方相、魌头,逐渐被称作"显道神"或"开路神"。在巴蜀地区,"显道神""开路神"这一称呼沿用至近当代,"魌头"一词的所指成为丧仪中供众人捡食的"鬼胆子粑粑",而巴蜀地区的民众则称捡食"鬼胆子粑粑"为"捡魌头",由此"魌头"一词逐渐引申出便宜、轻松义。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