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古代思想诠释往往在一字一句的改动之中别有天地。通行本《老子》第5章中的"多言数穷",在马王堆帛书本《老子》中作"多闻数穷"。以往研究多着眼于版本研究,聚讼于两个版本孰优孰劣,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应立足于文本变迁背后更广阔的思想对话与观念变迁,多角度探寻这一文本变迁背后的思想蕴含:从《老子》本身的思想体系出发,"多闻"批评了"学",而"多言"直接针对有为的政治;从儒家的思想角度出发,本章对"仁—多闻"或"仁—多言"的批评主旨是否定政治教化的可能性,是对儒家以"仁—智"治国思想的彻底否定。《庄子》的外篇和杂篇、《文子》、《淮南子》等对此章的引用和解释着眼于批判儒家的经典之学不足应对事变时移,严遵和王弼则借诠释此章以批判政教言令的烦苛。道家后学解释的差异提示我们应该注意到中国古代经典诠释的学术活动背后的时代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