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对比分析不同他汀类药物联合氯吡格雷对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患者颈动脉斑块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探讨其药理作用机制。选取保定市第四中心医院2017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148例行二级预防的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74例。两组均口服氯吡格雷,A组联合使用阿托伐他汀,B组联合使用瑞舒伐他汀,两组均连续给药6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研究显示:经治疗6个月后A、B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A组斑块面积较B组降幅更大,A组治疗后斑块面积明显小于B组(P<0.05)。治疗后两组不稳定性斑块数目、斑块Crouse积分和颈动脉狭窄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脂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A、B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P<0.05),但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肝酶升高1例,肌酶升高或肌肉疼痛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5%;随访卒中复发7例,占9.46%。B组出现肝酶升高5例,肌酶升高或肌肉疼痛6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86%,随访复发6例,占8.11%。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高于B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用于脑梗塞的二级预防能有效缩小颈动脉斑块面积,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减轻动脉狭窄程度,改善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水平。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的脑梗塞二级预防作用无明显差异,但在缩小颈动脉斑块面积方面选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获益更大,且安全性较好。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