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灶驱动在心房颤动机制中的意义

作者:董建增; 马长生; 刘兴鹏; 刘旭; 王京; 刘小青; 龙得勇
来源: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4, (04): 10-13.
DOI:10.13333/j.cnki.cjcpe.2004.04.003

摘要

根据导管消融的不同方法、消融过程中的特征表现和消融结果阐明局灶驱动在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机制中的作用。自 1998年 8月至 2 0 0 4年 5月共对 2 6 9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进行了导管消融治疗 ,男194例、女 6 5例 ,年龄 2 9~ 75岁。A组 (n =5 3) :肺静脉内局灶消融组 ,早期病例采用这种方法消融 ;B组 (n =78) :消融过程中无房颤或仅有房颤短暂发作、有房颤但是房颤不自行终止或不因消融终止 ;C组 (n =12 3) :消融过程中有明确消融终止房颤 ,消融方法包括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节段性消融肺静脉电隔离、超声球囊肺静脉口环状消融术、三维标测指导下肺静脉口外环状消融术及补充应用的局灶消融 ;D组 (n =15 ) :消融仅限于房颤局灶 ,除三尖瓣环 下腔静脉峡部外未在其它部位消融 ,房颤局灶根据标测确定。房颤治疗成功的定义是无房颤发作或房颤发作显著减少。结果 :①近期成功率B、C和D组分别为 4 1.0 3% (32 / 78) ,74 .80 % (92 / 12 3)和 10 0 % (15 / 15 ) ,D组与C、B组、B组与C组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P <0 .0 5。②中期成功率A、B、C和D组分别为 2 8.30 % (15 / 5 3) ,34.6 2 % (2 7/ 78) ,6 5 .0 4 % (80 / 12 3)和 80 % (12 / 15 )。D组与A、B组 ;C与A、B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

  • 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