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阳宽胸方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网络药理学机制研究

作者:刘文甜; 梁文坚; 刘鹏; 陈丽芳; 徐槐敏; 李雪娇
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 41(02): 456-462.
DOI:10.13359/j.cnki.gzxbtcm.2024.02.029

摘要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探讨通阳宽胸方治疗稳定型心绞痛(SAP)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和HERB数据库筛选得到通阳宽胸方中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数据库、TTD数据库、ETCM数据库、DrugBank数据库、PhamGkb数据库整理出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靶点,再将药物有效成分作用靶点和疾病靶点分别在Uniprot数据库中统一基因名。通过R软件分析,得到药物-疾病共同靶点和可视化Venn图,使用STRING数据库得到共同靶点的PPI网络并对共同靶点进行富集分析并可视化。【结果】筛选后得到了108个通阳宽胸方有效成分及其相应的915个作用靶点,得到了稳定型心绞痛相关治疗靶点2 648个,药物-疾病共同靶点548个。GO分析得到生物学过程4 357个,生物学过程(BP)3 772个、细胞组成(CC)203个、分子功能(MF)382个。KEGG分析所得通路共计199条,主要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c AMP信号通路、细胞凋亡、细胞衰老、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等信号通路对稳定型心绞痛进行干预。【结论】通阳宽胸方治疗SAP的潜在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β-谷甾醇、川芎咔啉碱、川陈皮素、柚皮素、槲皮素、橙皮素、山柰酚等有效成分作用于SRC、TP53、VEGFA、STAT3等关键靶点,参与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等途径,通过调节细胞的分裂、分化、凋亡等生物过程,提高心肌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增强心肌细胞的抗损伤能力,在阻止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等方面发挥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