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通过观察脾脏切除对小鼠胰岛形态功能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探讨脾脏与肠道微生物及胰岛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30只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C组,n=10),假手术组(Sham组,n=10)及脾切除组(SPX组,n=10)。其中NC组小鼠未做任何处理,Sham组腹壁切开轻微翻动脾脏后缝合,SPX组开腹进行切除全部脾脏后缝合。观察各组小鼠切脾后的状态及活动情况,切脾后定期测定体重、空腹血糖。切脾干预120天后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 ELISA法检测血清胰岛素、 C肽水平,HE染色观察小鼠胰腺、小肠组织病理变化。通过粪便16S rRNA测序检测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分布。结果 切除脾脏120天后,SPX组较NC、 Sham两组小鼠体重明显增加(P<0.01), 2 h内血糖曲线下面积(AUC)显著增加(P<0.01)。SPX组血清胰岛素显著高于NC组(P<0.01)和Sham组(P<0.01), C肽水平显著高于NC组(P<0.01)和Sham组(P<0.05)。SPX组小鼠胰岛数目减少,胰岛形态变化,周围炎症浸润明显;小肠组织出现淋巴细胞浸润。与NC组、 Sham组相比,SPX组小鼠肝脏中TGF-β1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1, P<0.01),而TLR-4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5,P<0.01)。SPX组肠道微生物种群比例较NC组、Sham组有显著变化,其中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下降(P<0.01);瘤胃球菌科(P<0.001)和拟杆菌S24-7科细菌(P<0.01)显著增加;丛毛单胞菌科(P<0.01)和普雷沃氏菌科(P<0.001)细菌显著减少;未分类丛毛单胞菌属(P<0.05)及未分类伯克氏菌属细菌(P<0.001)数量显著降低;未分类梭杆菌属(P<0.001)、未分类毛螺菌属(P<0.01)、颤螺菌属细菌(P<0.01)数量显著升高。结论 脾切除后可能造成慢性炎症,机体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功能减弱,肠道、胰岛形态和功能异常,远期有发生2型糖尿病、肿瘤等疾病风险。
-
单位桂林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