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已在许多学校蓬勃开展,但依照现在的建设套路,完全受制于学者们的话语霸权,必然导致传承人作为非遗主体的话语权缺失。如何保障非遗学科建设凸显其本体属性并达到预期目标,推动传承人进入非遗学科体制内部并成为建设的主体至关重要。这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决定的,传承人所秉承的非遗经验、常识、记忆和行为技能等构成非遗学的知识体系,这才是非遗得以生存的根基。民俗学学科建设中完全排除“民”的话语权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学科发展较迟缓的境况。有鉴于此,非遗学科建设应当突破僵硬的发展模式,还原并直面非遗的生活形态,以非遗实践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给予非遗传承人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的话语权。非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并非取决于传承人的“传承”,而在于传承人形象的塑造及其“学者”身份的赋予。实践至上是非遗学科的根本性特征,传承人的实践方式、行为和经历必须转化为非遗学科的内部知识和理论话语,还给传承人应有的参与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讲授非遗课程的主导地位,才能创建一种切合非遗实践的、与民俗学等学科不同的崭新的学科建设范式。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