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明清时期,在颇受官方关注的南苕溪水利中,具有核心性的化湾陡门闸、瓦窑塘、南湖,对余杭、钱塘等城市外围的灾害御防与乡村安全,起着关键作用。南苕溪流域环境的变化与水利存废的状态以及地方社会的因应,密切相关。当地人视洪水如寇盗、视堤防如城郭的心理意识与环境认知,到后世一直存在,也成了地方士人对于该流域水土环境感知的一个重要表达。山乡水利基本以县衙为主导,以知县为中心而展开。对地方官府而言,水利工作是一种政治责任,稍具规模的水利工程,必须由官府出面组织谋划。从明至清,由溪、湖、塘、闸构成的南苕溪流域水利系统及其重建情况,可以很好地呈现出地方与国家、公与私、官与民、区域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各方利益的平衡状态。其中,官府的控制与调配仍具有关键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