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填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治学亦然.“有我之境”的学术尝试解答自己的困惑:“无我之境”的学术是求解知识的技术操作.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黄金期.那时的学人“渴望借助文学研究来认识和改变自己生存的这个充满忧患的现实世界”①.进入20世纪90年代,王富仁意识到“学术化与现实性的矛盾加强了”,“我们将被放在社会的吊篮里越来越高地挂起来,成为学者、教授、名人,而组成现实社会的则是另外一些人”②.21世纪初,王晓明批评说:“现代文学研究越来越远离当代生活,收缩为仅仅是学院内的一项安静枯燥的专业‘活计’.”③枯燥与否因人而异,但此趋势的确愈演愈烈.现代文学研究的专业化水平有所提高,可是回应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明显下降.就此而言,金理的《文学史视野中的现代名教批判》体现了带有学科反思意义的学术实践与精神突围.早在2012年,金理称,知识分子如果“保持学术的纯粹与超越,拒绝与时代气息相沟通,拒绝投入人对自身与社会的关系的思考,则其学术只能是工匠性而非人文性的研究活动,其知识积累也必支离灭裂而了无生气”④.有鉴于此,他对“现代名教批判”的探讨可谓别有怀抱.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