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调查威海市文登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基本特征以及发病和死亡的危险因素,为其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收集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信息;采集同村健康人、动物和蜱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ELISA方法,检测病毒特异性核酸和抗体,比较不同特征标本的抗体阳性率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例死亡病例的临床表现早期主要为高热、乏力、厌食等全身反应,后期有意识障碍和出血表现,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间隔均短于10 d。3例病例均为65岁以上老年女性,居住在同一村庄的不同位置,无流行病学关联。共采集169份健康人血清标本,IgM抗体检测均为阴性,IgG抗体阳性率为4.14%,各年龄组IgG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87,P=0.030),年龄越大抗体阳性率越高。共采集69份动物血标本,羊和犬血标本总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2.14%和20.00%,貉子、鸡、猫血标本抗体检测均为阴性,不同动物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63,P=0.010);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均为阴性。捕获蜱6只,其中游离蜱1只,寄生蜱5只,均为长角血蜱,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也均为阴性。结论该次事件的调查对认识疾病的流行特征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应进一步加强疾病传播途径、病原学特性、发病死亡危险因素等方面研究,重点地区高发季节应加强重点人群的健康宣传教育,提高防病意识。

  • 单位
    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