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弹力图判断多发伤患者预后的价值

作者:曾庆波; 宋景春*; 林青伟; 徐瑾; 钟林翠; 邓星平; 宋晓敏; 张昕
来源:中华创伤杂志, 2019, 35(03): 254-258.
DOI:10.3760/cma.j.issn.1001-8050.2019.03.013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相关指标判断多发伤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9月— 2017年12月解放军第九十四医院收治的155例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8例,女37例;年龄18~88岁[(49.0±1.3)岁]。损伤严重度评分(ISS)为(26.4±11.0)分。143例伤后90 d生存(生存组),12例伤后90 d死亡(死亡组)。收集患者刚入院时的IS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 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收缩压(SBP)、呼吸频率(RR)和伤后90 d结局;入ICU 2 h内的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以及TEG的凝血反应时间(R)、血块形成速率(K)、血块形成动力学(α角)、血块最大强度(MA)、凝血综合指数(CI)、血凝块强度(G)、弹性常数(E)和血块溶解时间(CLT)。比较组间TEG相关指标的变化,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 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ISS和APACHEⅡ评分明显升高,而GCS、SBP、RR、RBC和Hb明显降低(P均<0.05)。与生存组PT[(16.5±4.3)s]和FIB[(2.7±1.7)g/L]比较,死亡组PT[(21.1±9.1)s]显著延长,且FIB[(1.7±1.5)g/L]明显降低(P均<0.05)。与生存组K[2.9(2.1,4.2)min]比较,死亡组K[5.2(1.8,8.0)min]显著延长(P<0.05)。与生存组G(6 366.5±3 886.1)、E(127.3±77.7)、α角[(49.4±16.6)°]、MA[(52.0±13.3)mm]、CI[-2.9(-5.9,-0.7)]和CLT[46.4(32.7, 60.8)min]比较,死亡组G(3 762.4±3 346.7)、E(75.3±67.0)、α角[(38.4±19.7)°]、MA[(37.4±17.5)mm]、CI[-6.8(-9.5,1.5)]和CLT[39.2(32.5,46.9)min]显著降低(P均<0.05)。两组间PLT、APTT、INR、TT和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A与多发伤患者的预后显著相关(OR=1.15,95%CI 1.04~1.28,P<0.05)。MA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6(P<0.05)。取MA界值为43.1 mm时,预测患者生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5%、76.9%、76.1%和97.3%。结论 TEG指标MA能够判断多发伤患者的预后,且MA<43.1 mm时多发伤患者的病死率会显著升高。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