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比较原发胃肠道与其他部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面的差异。方法 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1年1月至2020年1月确诊的329例患者的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对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生存分析及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原发胃肠道占总例数28.0%,其他部位占72.0%;原发于其他部位DLBCL常见的发病部位依次是颈部(21.3%)、扁桃体(8.5%)及纵隔(6.1%)。原发胃肠道组平均发病年龄(56±17)岁,其他部位组为(56±14)岁。胃肠道组和其他部位组在临床病理特征、治疗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胃肠道组的5年生存率为62.0%,高于其他部位组的5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2,P=0.177)。预后分析显示:吸烟(χ2=7.18,P=0.007)、LDH升高(χ2=7.25,P=0.007)是影响胃肠道组生存的独立预后不良指标;临床分期Ⅲ~Ⅳ期(χ2=11.39,P=0.001)、LDH升高(χ2=4.63,P=0.031)、KPS评分<80分(χ2=5.20,P=0.023)是影响其他部位组生存的独立预后不良指标。原发胃肠道DLBCL患者和原发于其他部位DLBCL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LDH升高、β2微球蛋白升高是影响原发胃肠道DLBCL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不良指标;临床分期Ⅲ~Ⅳ期、心功能异常、LDH水平升高、KPS评分<80分是影响原发于其他部位DLBCL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不良指标。结论 胃肠道为最常见的发病部位(28.0%),其次为颈部(21.3%)、扁桃体(8.5%)及纵隔(6.1%)。原发于其他部位DLBCL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中位发病年龄均大于原发胃肠道。原发胃肠道DLBCL患者和原发于其他部位DLBCL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LDH升高、β2微球蛋白升高是影响原发胃肠道DLBCL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不良指标;临床分期Ⅲ~Ⅳ期、心功能异常、LDH水平升高、KPS评分<80分是影响原发于其他部位DLBCL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不良指标。
-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山西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