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单侧双通道内镜对侧入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文献较少,目前尚无该入路镜下定位、减压范围、各结构毗邻关系等深入分析的资料。目的:通过三维CT重建,观测侧隐窝、椎间孔区域的骨性结构、神经组织、椎间隙、黄韧带附着处及腰椎峡部的位置关系,指导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在腰椎管狭窄症对侧入路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方法:纳入2019年6月至2021年7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34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前行腰椎CT脊髓造影检查,将影像资料导入Mimics21.0软件重建腰椎三维CT图像。测量L4/5和L5S1节段相关参数:(1)腰椎棘突侧方与椎板下缘交点(Q)分别至同序数腰椎对侧椎弓根下缘(a)、下位腰椎对侧椎弓根上缘(b)、同序数腰椎下终板(c)、下位腰椎上终板(d)垂直距离;(2)上关节突尖部至同序数椎弓根上缘(e)、上位腰椎下终板(f)垂直距离;(3)腰椎下终板至同序数椎弓根下缘(g)垂直距离;(4)腰椎上终板至同序数椎弓根上缘垂直距离(h);(5)神经根起点下缘分别至上位腰椎椎弓根下缘(i)、下位腰椎椎弓根上缘(j)垂直距离;(6)经Q(头倾或尾倾)与同序数腰椎对侧椎弓根下缘建立直径3 mm导棒,测量其外展角度(k)。7例患者根据上述测量结果完成单侧双通道内镜对侧入路腰椎管减压术,分别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36条目简明量表综合评估患者情况以验证手术疗效。结果与结论:(1)Q点、黄韧带上缘可作为镜下重要定位标志;黄韧带上缘压迹线对应的黄韧带上缘可作为内镜下定位标志,以此确定出口神经根、椎间孔上缘及腰椎峡部、下关节突;内镜下经Q点、以垂直于棘突后正中线、无头尾倾方向即可达L4/5对侧椎间孔中1/3水平及L4下终板附近,向下完成椎间盘水平的侧隐窝减压;(2)L5神经根起点下缘大多投影于对侧L4/5椎间孔下1/3水平,这与L4/5椎间隙投影相一致,说明L5行走神经根多在L4/5椎间盘水平附近受压;(3)Q点、S1神经根起点下缘、L5出口神经根均对应L5S1椎间孔上1/3水平,应对该区域对应的、神经组织密集的侧隐窝谨慎减压;(4) L4/5、L5S1椎间隙位置均投影于椎间孔下1/3水平附近、均位于Q点以下,手术通道应经Q点水平适度尾倾对椎间隙水平减压;(5)去除L4/5、L5S1增生上关节突骨赘时,应保留近似正常高度上关节突、避免影响腰椎稳定性;(6)7例对侧入路手术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6-12个月;随着术后康复时间延长,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较术前显著降低,36条目简明量表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7)提示研究结果可指导单侧双通道内镜对侧入路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