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究退耕还林背景下黄土高原不同坡度退耕地的固碳效应存在的差异,根据不同坡度碳储量的变化优化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方法】基于2000—2020年黄土高原固碳数据和200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分析了近20年黄土高原固碳量的时空变化,以及不同坡度退耕地的碳汇效应。【结果】2000—2020年黄土高原固碳量前期增幅较大,后期增幅较平缓,固碳量变化与森林覆盖的面走向基本一致,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现象;2000—2015年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耕地显著减少,林、草地覆盖率增长至56.42%,且各土地利用类型其单位面积固碳量呈增加态势,林地单位面积上固碳量最多;此外,坡度15°~25°林地单位面积上固碳量最大,约716.93g/m~(2),8°~15°草地的固碳量最大,约748.65g/m~(2)。【结论】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带来了巨大的碳汇效应,不同坡度林、草地的固碳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缓坡度地带草地固碳能力最强,中高坡度地带林地固碳能力最强。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