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阐明阿司匹林相关胃黏膜损伤后修复的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和DrugBank数据库预测阿司匹林作用的靶点基因,通过GeneCards数据库获取参与胃黏膜修复的相关基因,对二者进行交集靶点的筛选,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蛋白的PPI网络图,利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核心靶点进行GO、KEGG通路的富集分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验证阿司匹林相关人胃黏膜病变中核心基因的表达。结果 阿司匹林相关胃黏膜损伤后修复的交集靶点共56个,其中包括核心靶点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PPI网络图显示PCNA主要与细胞周期蛋白A2(cyclin A2,CCNA2)、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istone deacetylase1,HDAC1)等相互作用。KEGG通路分析发现PCNA参与的相关信号通路主要包括细胞周期、DNA复制等。GO富集显示交集核心靶点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PCNA主要的分子功能包括与受损的DNA结合、与组蛋白乙酰转移酶结合等,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包括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负调控、细胞对过氧化氢的反应和DNA复制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验证,阿司匹林相关人胃黏膜病变组织中PCNA表达上调(Z=3.974,P<0.001),且PCNA在阿司匹林相关浅表活动性胃炎和溃疡性病变中的表达高于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组(H=13.935,P=0.001)。结论 阿司匹林相关胃黏膜损伤后的修复过程需要多靶点、多信号通路参与,其中核心靶点蛋白PCNA与CCNA2、HDAC1等相互作用参与阿司匹林相关胃黏膜损伤后的修复,且这种修复机制在阿司匹林相关浅表活动性胃炎和胃溃疡病变中更为明显。

  • 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 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