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技术对慢性肾脏病患者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作者:马晴; 徐垚; 李红丽; 张敏芳; 王琴; 谢园园; 邵兴华; 王春林; 田磊; 袁燕红; 倪兆慧; 牟姗*
来源:中华肾脏病杂志, 2017, 33(03): 180-186.
DOI:10.3760/cma.j.issn.1001-7097.2017.03.004

摘要

目的评估超声造影技术对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诊断为CKD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122例, 排除六氟化硫微泡药物过敏、妊娠、心肺功能不全、泌尿系结石、肿瘤等患者。按照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 ml·min-1·(1.73 m2)-1]分为eGFR≥60组、eGFR 30~59组和eGFR<30组。肾脏超声造影检查获取相关超声参数。规律随访2年, 终点事件定义为eGFR值较基线值下降50%, 或Scr较基线值翻倍, 或进入终末期肾脏病(ESRD)。Cox回归法分析CKD各期患者超声造影检查结果与预后的相关关系。结果 100例患者入选, 其中CKD 1~2期患者78例(78%), 3期患者16例(16%), 4~5期患者6例(6%)。中位随访时间14.1个月, 至随访终点有10例(10%)患者肾脏病进展。3组患者间左肾长度峰值强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14, P=0.01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 造影剂到达肾皮质峰值强度是肾脏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 年龄、eGFR基线值、峰值强度与eGFR下降率相关。峰值强度<12.27 db患者肾脏预后差于峰值强度≥12.27 db的患者(P=0.008), 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4%和88%。结论 CKD患者肾功能受损越重, 造影剂到达肾皮质的峰值强度越低。峰值强度降低与肾功能下降速率、肾脏预后差相关, 对评估CKD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