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回顾性总结伴膜部瘤的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病例,对如何选择封堵器的型号和安放位置进行分析,以期促进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进一步规范。方法对2004年5月至2005年5月入院治疗的伴膜部瘤形成的室间隔缺损患儿进行造影、超声和介入过程分析。测量膜部瘤的7条径线,并与封堵器型号和封堵位置进行归纳,寻找可能的选择规律。结果35例患儿被纳入研究。VSDs直径为2.7~11.9 mm,平均(6.4±2.6)mm。膜部瘤的破口最大径为1.5~4.1 mm,平均(2.9±0.9)mm。VSDs边缘距主动脉瓣距离为2~7mm,平均(4.3±1.7)mm。32例介入治疗手术成功。封堵器采用双侧对称伞,从4~14 mm不等。封堵器左室盘封堵缺损左室面者29例、封堵膜部瘤破口左侧者3例。结论封堵器左室盘放置位置取决于右室盘能否在右心室侧复型。首选位置是缺损的左心室面。当右室盘不能正常复型时,可选择在膜部瘤破口左侧放置左室盘。封堵器型号选择应根据封堵器安放位置决定。在左心室面释放左室盘,一般选择型号与左室面直径相等或大1~2 mm。在膜部瘤破口左侧释放左室盘时,如果为单破口型,选择同上;如果为多破口型,选择能遮盖相距最远的两破口间距离的最小封堵器。

  • 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