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制订早产儿基于提示喂养流程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首先系统检索并汇总早产儿基于提示喂养最佳证据, 采用专家函询法并结合临床实践最终制订早产儿基于提示喂养流程, 并将该流程应用于临床。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的住院的早产儿82例为对照组, 实施常规喂养管理。2022年4—9月住院的早产儿86例为观察组, 遵循早产儿基于提示喂养流程给予喂养管理。比较2组早产儿喂养效率、全经口喂养过渡时间、胃管留置日数、住院时间及喂养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 专家意见权威系数分别为0.863和0.875, 专家意见Kendall协调系数分别为0.156和0.202, 显著性检验均P<0.05。观察组全经口喂养率为59.84%(5 256/8 784), 混合喂养率为12.26%(1 077/8 784), 管饲喂养率为27.90%(2 451/8 784), 与对照组的52.20%(4 698/9 000)、14.68%(1 321/9 000)、33.12%(2 981/9 000)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05.21, P<0.05)。观察组全经口喂养过渡时间、胃管留置日数、住院时间分别为(5.14 ± 1.67)、(6.13 ± 1.62)、(12.77 ± 1.37)d, 与对照组的(6.22 ± 1.59)、(7.17 ± 1.55)、(13.72 ± 1.72)d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4.29、4.26、3.97, 均P<0.05)。观察组呛奶、缺氧及呕吐发生率分别为9.30%(8/86)、6.98%(6/86)、11.63%(10/86), 均低于对照组的23.17%(19/82)、19.51%(16/82)、34.15%(28/82),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99、5.80、12.16, 均P<0.05)。结论早产儿基于提示喂养流程的应用, 可缩短全经口喂养过渡时间, 促进喂养进程, 减少喂养不良导致的并发症, 保障早产儿喂养安全。

  • 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