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近岸强额孔雀水蚤对球形棕囊藻的下行控制

作者:陆家昌; 李杰; 赖俊翔; 王英辉; 姜发军; 许铭本; 庄军莲
来源:广西科学院学报, 2020, 36(03): 323-329.
DOI:10.13657/j.cnki.gxkxyxb.20201027.007

摘要

为认识广西近岸强额孔雀水蚤Parvocalanus crassirostris对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下文简称棕囊藻)的下行控制作用,首先通过垂直拖网的方式对广西近岸强额孔雀水蚤丰度的月变化进行调查;然后,通过室内实验获得强额孔雀水蚤对单细胞棕囊藻的摄食率;最后,在棕囊藻赤潮易发季节,选择固定站位对棕囊藻囊体数量与强额孔雀水蚤丰度之间的关系进行连续观测。结果发现,强额孔雀水蚤在广西近岸终年存在;在调查海域,其丰度变化为(1 005±886)ind.·m-3到(10 723±5 168)ind.·m-3,平均值为(5 878±3 373)ind.·m-3。棕囊藻囊体密度高值期出现在强额孔雀水蚤丰度低值期。强额孔雀水蚤可高效摄食单细胞棕囊藻,水温从16℃到28℃时,其对单细胞棕囊藻的摄食率从(61.55±44.65)×103cells·ind.·h-1到(73.92±4.66)×103cells·ind.·h-1,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水温对摄食率影响并不显著(P>0.05)。较之小孔径浮游生物网(孔径160μm),以往使用大孔径浮游生物网(孔径505μm)对广西近岸强额孔雀水蚤进行采样,所得强额孔雀水蚤丰度降低2个数量级。鉴于强额孔雀水蚤可高效摄食单细胞棕囊藻,而自然海区中又存在高密度的强额孔雀水蚤,推测强额孔雀水蚤是广西近岸单细胞棕囊藻的重要捕食者,其摄食调控在控制棕囊藻赤潮的形成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在研究广西近岸棕囊藻赤潮发生机理时,建议考虑以强额孔雀水蚤为代表的小型桡足类动物的下行控制作用。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