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小儿全麻复苏期呼吸抑制的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小儿外科、耳鼻喉科接受全身麻醉且术后进入麻醉复苏室的小儿共1102例,按照是否在清醒状态下拔管分为唤醒后拔管组和镇静下拔管组,观察两组患儿的收缩压(SBP)、心率(HR)、脉氧饱和度(SPO2)、唇绀例数、呛咳憋气例数、哭闹例数;拔管后记录是否出现舌后坠、支气管痉挛、喉痉挛、喉头水肿等情况。结果 1102例住院手术患儿中术前哭闹致分泌物增加,插管时需先负压吸引后再插管者25例(2. 27%),经历反复插管的患儿15例(1. 36%),插管时管径或套囊稍大,过气道最狭窄处困难但稍使力能通过者18例(1. 63%)。气道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拔管过早导致肌松残余,胸廓动度欠佳,潮气量及呼吸频率不足而致呼吸抑制需面罩辅助呼吸者有10例(0. 91%);舌根后坠有鼾声需辅助抬起下颌者90例(8. 17%);支气管痉挛,肺部听诊有哮鸣音者28例(2. 54%);喉头水肿需追加地塞米松及高浓度面罩吸氧者5例(0. 45%);喉痉挛需面罩给予高浓度氧气者3例(0. 27%)。经及时相应处理后,均无严重缺氧发生,患儿无后遗反应。唤醒后拔管组的SBP明显比镇静下拔管组高、HR更快、SPO2更低,发生唇绀例数、呛咳憋气例数、哭闹例数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在围麻醉期均应准备好麻醉用物、氧源、抢救药品,尤其要重视加强患儿麻醉苏醒期呼吸道管理及护理,一旦发生呼吸抑制,应立即予相应处理,保证有效通气,保障患儿生命安全。

  • 单位
    四川省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