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研究比较3种方法在白纹伊蚊密度监测中的效果。方法 在山东省泰安市选择城镇居民区、农村居民区、废品收购站和公园4类生境各1处作为监测点,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诱蚊诱卵器(mosq-ovitrap, MOT)法、双层叠帐法3种方法,于2020年4-11月每月上、中、下旬各1次,开展白纹伊蚊密度监测。蚊虫密度间差异采用χ2检验,BI和诱蚊诱卵指数(MOI)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2020年4-11月平均BI为1.57,平均MOI为6.22,双层叠帐法平均成蚊密度为0.05只/(顶·h)。3种监测方法的季节消长趋势基本一致,密度高峰均集中在8月上旬。MOT法在5月上旬开始监测到白纹伊蚊成蚊,BI法和双层叠帐法在7月上旬开始监测到白纹伊蚊。BI和MOI呈正相关(r=0.957,P<0.001),MOI和双层叠帐法成蚊密度呈正相关(r=0.914,P<0.001),BI和双层叠帐法成蚊密度呈正相关(r=0.934,P<0.001)。废品收购站BI(5.16)>农村居民区(3.10)>城镇居民区(0.11)>公园(0.00)。公园MOI(6.90)>城镇居民区(6.82)>农村居民区(5.55)>废品收购站(4.84)。双层叠帐法成蚊密度[只/(顶·h)]废品收购站(0.32)>农村居民区(0.30)>公园(0.22)>城镇居民区(0.06)。结论 泰安地区MOT法监测的白纹伊蚊密度指数相对较高,更能较早反映白纹伊蚊密度水平,预警蚊传疾病风险。BI法和双层叠帐法在白纹伊蚊密度高峰期适用性较大。

  • 单位
    青岛大学; 泰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泰安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