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靶向:放射免疫治疗的进阶之路

作者:Cheal Sarah M.; Chung Sebastian K.; Vaughn Brett A.; Cheung Nai-Kong V.; Larson Steven M.; Ge Yuqiu; Fu Haitian; Yu Chunjing;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New York; New York; Molecular Pharmacology Program; 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New York; New York
来源: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22, 42(12).

摘要

预靶向放射免疫诊断(PRID)和预靶向放射免疫治疗(PRIT)旨在利用药用放射性核素有效标记抗肿瘤靶向抗体而分别应用于提高肿瘤显像的对比度和肿瘤治疗指数(TI)。与传统的放射性免疫偶联物不同, 预靶向策略将肿瘤靶向步骤与有效载荷步骤分开, 在减少正常组织暴露的同时提高了肿瘤的摄取量。预靶向策略的关键参数除了对比度和TI外, 还包括抗体的免疫原性和特异性、放射性核素的适用性以及在临床中使用的便利性。预靶向的每个步骤都可以单独优化, 且作为模块化系统, 预靶向策略可广泛地应用于不同的肿瘤靶点、肿瘤类型或放射性核素。然而, 尽管预靶向的多功能性为肿瘤的诊疗提供了巨大的应用潜能, 但其过程复杂, 在临床转化及如何在患者体内达到最佳使用效果方面面临着较大的挑战。该文旨在简要回顾预靶向策略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重点阐述目前已被广泛研究的2种蛋白质递送系统(生物素-链霉亲和素及半抗原-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放射性半抗原和放射性核素。此外, 该文还将重点阐述预靶向研究领域的创新成果, 包括使用生物正交化学和新型蛋白质载体(如自组装-解组装蛋白质和亲和体分子)进行的预靶向。该文并不是对过去30年PRID和PRIT全面的回顾, 而是突出阐述了预靶向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成果, 并从TI和毒性方面评价其在临床前模型和临床试验中的应用。相信预靶向策略能够帮助人们认识肿瘤临床诊疗一体化实施的障碍, 重新激发人们对放射免疫疗法的兴趣, 并指导预靶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