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敏; 谭浅; 江海波; 夏晓波; 王平宝; 蒋剑; 刘丹
来源: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40(05): 543-548.
DOI:10.11817/j.issn.1672-7347.2015.05.015

摘要

目的:通过回顾性收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恶性青光眼的危险因素、睫状体解剖形态特点、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7月至2014年5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确诊住院的PACG 1 183例(1 456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恶性青光眼患者共30例(38眼)。根据是否发生恶性青光眼分为PACG组(眼数1 418)和恶性青光眼组(眼数38);根据年龄段不同将PACG患者分为340岁组(眼数171)、4170岁组(眼数1 016)、≥71岁组(眼数269);根据恶性青光眼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药物治疗组(眼数5)、晶体摘除组(眼数6)和玻璃体切除手术组(眼数27);根据恶性青光眼是否行玻璃体切除手术分为玻璃体切除手术组(眼数27)和非玻璃体切除手术组(眼数11)。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前房深度、眼轴长度、晶体厚度、治疗前后视力、治疗前后眼压、治疗方式、既往手术史等,同时记录使用超生生物显微镜测量的患者不同部位睫状体厚度(ciliary body thickness,CBT)、小梁睫状突的夹角(trabecular ciliary angle,TCA)和晶体直径。结果:恶性青光眼组男女比例为1:2,平均发病年龄[(51.87±12.92)岁]低于同期PACG组[(57.87±8.78)岁](P<0.05);PACG患者滤过手术后前3月,发生恶性青光眼的患者累计占85.7%;恶性青光眼组的晶体厚度为(4.33±0.67)mm,眼轴长度为(21.44±1.18)mm,前房深度为(2.12±0.41)mm,低于同期PACG组的晶体厚度[(4.81±0.50)mm]、眼轴长度[(22.17±0.97)mm]、前房深度[(2.49±0.48)mm](均P<0.05);恶性青光眼组CBT0,CBT1,CBTmax,TCA和晶体直径小于同期PACG组(均P<0.05)。结论:具有短眼轴、浅前房、薄晶体、薄睫状体、小梁睫状突夹角小、晶体直径小的女性PACG患者更易发生恶性青光眼;玻璃体切除术能显著降低眼压。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