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针对远端蒂腓肠皮瓣部分坏死危险因素进行的多种技术改良能否降低该皮瓣部分坏死率。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4月—2019年12月,采用改良技术设计并切取远端蒂腓肠皮瓣进行下肢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254例(256处)患者(改良组)临床资料,并与2001年4月—2010年3月采用传统方法设计并切取该皮瓣进行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修复的175例(179处)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通过改良技术降低皮瓣近端位置、减小皮瓣长宽比和瓣部宽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软组织缺损部位及缺损范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并计算皮瓣瓣部及筋膜蒂长度、宽度,皮瓣总长及长宽比,旋转点位置;根据小腿后方9分区明确皮瓣近端位置;术后观察皮瓣部分坏死发生情况、创面成功修复率。结果两组皮瓣瓣部长度及宽度、筋膜蒂长度、皮瓣总长及长宽比以及旋转点位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皮瓣筋膜蒂宽度明显大于对照组(t=–2.019,P=0.044)。对照组32处(17.88%)、改良组31处(12.11%)皮瓣近端位于第9区;改良组42.58%(109处)皮瓣长宽比超过5∶1,高于对照组42.46%(76处);改良组57.42%(147处)皮瓣瓣部宽度超过8 cm,明显低于对照组59.78%(107处);但上述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皮瓣完全成活155处(86.59%)、部分坏死24处(13.41%),其中21处经对症处理后创面愈合、3处最终截肢;创面成功修复率为98.32%(176/179)。改良组术后皮瓣完全成活241处(94.14%)、部分坏死15处(5.86%),其中14处经对症处理后创面愈合、1处最终截肢;创面成功修复率为99.61%(255/256)。改良组皮瓣部分坏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54,P=0.007);两组创面成功修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0)。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31个月,中位时间9.5个月。随访期间供受区创面均愈合良好。结论针对患者自身情况,选择个性化改良技术可有效地降低远端蒂腓肠皮瓣的部分坏死率。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