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中国农业发展进入“瓶颈期”,粮食主产区政策在保障国家主要农产品安全的前提下,能否进一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亟待研究。本文将2004年设立粮食主产区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在考虑农业面源污染等非期望产出的基础上,运用SBM-GML指数及双重差分法,探究了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1)粮食主产区的设立显著抑制了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且忽视环境因素容易低估政策效应。具体来看,该政策提高农业纯(技术)效率的同时抑制了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提高。(2)作用机制分析表明,粮食主产区政策通过提高粮食播种面积和化肥施用量抑制了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则会改善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3)异质性分析表明,产粮大省本身所具有的禀赋优势会削弱粮食主产区政策整体对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而且,从粮食种植结构来看,该政策对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主要发生在水稻种植区域,对小麦和玉米种植区域影响相对较弱。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粮食主产区政策,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