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急性瘤胃酸中毒前后瘤胃菌群结构与组成变化分析

作者:李小玉; 苏思毅; 钟富超; 黄莹莹; 刘蕾红; 李稳稳; 林家辉; 李锦春; 刘亚; 冯士彬; 王希春; 吴金节; 孙裴; 李玉*
来源: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1): 5367-5377.

摘要

瘤胃微生态平衡是山羊健康的重要保障,本试验旨在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山羊急性瘤胃酸中毒前后瘤胃菌群结构与组成的变化。选取健康波尔山羊4只,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试验设计,将造模前采集的4份瘤胃液设为健康组,造模后采集的4份瘤胃液设为瘤胃酸中毒组。通过灌服玉米面构建山羊急性瘤胃酸中毒模型,以40 g/kg BW的比例确定玉米面用量。瘤胃液的采集和玉米面灌服均采用瘤胃插管的方法进行。结果表明:在山羊发生急性瘤胃酸中毒后,瘤胃菌群多样性和相似性降低;厚壁菌门(Firmicutes)下的乳酸杆菌目(Lactobacillale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成为优势菌群,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下的琥珀酸弧菌科、Mitochondria适度生长,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下的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的相对丰度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 LEfSe分析发现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下的纤维杆菌科(Fibrobacteraceae)可能是造成山羊急性瘤胃酸中毒前后瘤胃菌群结构差异的影响因子之一; PICRUSt分析发现在蛋白质合成、加工与降解等功能受抑制的情况下,瘤胃菌群可能通过增加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利用,维持正常生存与繁殖。由此可见,山羊在发生急性瘤胃酸中毒后,瘤胃菌群的组成、结构与功能相较于健康状态时有较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