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五四"学生运动期间,顾颉刚为《新潮》杂志撰文,为学生领袖们出谋划策,他成了"五四"不在现场的参与者。这中间,"用学问去改造社会"是其思想的核心。他与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在"学问"的内涵和观念更新的路径上的分歧,固然反映在认知上,但也与在现场和不在现场的视角差异有关。在"家庭改造"中,顾颉刚的境遇反映了中心城市以外的大多数知识青年真切的精神状况。而他对亲情、家庭责任的强调,对决绝改造方式的怀疑,揭示了"家庭改造"本身的复杂性。最后,顾颉刚以走出旧家庭的方式,完成了他作为"新青年"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