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有意识地发展社会政策的"社会政策时代"。2017年,中共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应地,中国的社会政策发展也进入新时代,社会政策承载的使命更加重大,内容也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其中,有三个方面的变化值得高度关注:一是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观念逐渐深入民心,环境政策因而成为社会政策的重要研究领域;二是更加重视发挥社会政策的社会治理功能,社会政策成为落实"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三是更加重视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协调,习近平多次强调"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明确要求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相互支持,共同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实现。围绕这些内容,本专题组织了三篇文章,以期推进新时代中国社会政策的研讨和发展。房莉杰、郭冉《社会政策的工具性作用:以北京市公共服务规划为例》一文提出作为工具的社会政策促进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个人—社会—经济"的三维分析框架,并利用该框架分析了在现行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下北京市公共服务的规划思路,认为应该用"社会生态系统"的理念规划公共服务,以平衡三个维度的要求。卢春天、齐晓亮《社会治理视域下当代中国环境政策演进及其治理逻辑》一文在对中国环境政策发展历程及特点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探究了环境政策与社会治理过程有效衔接的相关内容。以社会治理为视角,对中国社会环境治理的根源及其内在逻辑进行了深度解析,从而提出推进中国社会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的重点与方向。郑广怀、王梦宇《一致的偏离:项目目标偏离后的持续执行何以可能》一文基于"执行结构"的概念,通过分析一个社会项目16年的执行过程,旨在提出执行结构中的整合机制。该研究发现,执行结构中的"转移关注—掩饰偏离—维持结构"的整合机制,产生了"一致的偏离"的效果,使得项目能够在长期偏离目标的情况下仍被持续执行并推广。
-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