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收治时期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同期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21年4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收治的346例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行同期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17例, 女129例;年龄为(58±12)岁。患者均行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同期切除术。观察指标:(1)2000—2010年和2011—2021年收治的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2)2000—2010年和2011—2021年收治的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手术及术后情况。(3)2000—2010年和2011—2021年收治的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预后分析。采用电话或门诊方式进行随访, 术后2年内每3个月常规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癌胚抗原、CA19-9、腹部B超, 每6个月进行胸部CT平扫检查、肝脏MRI和(或)CT增强扫描检查、腹部或盆腔MRI和(或)CT增强扫描检查, 2年后每6~12个月检查1次上述项目至术后5年。术后每年检查1次电子结肠镜。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1月12日。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 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2000—2010年和2011—2021年收治的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346例患者中, 2000—2010年行同期切除术59例;2011—2021年行同期切除术287例。2000—2010年收治的患者性别(男、女), 基础疾病(无、有), 原发灶淋巴结检出数目(<12枚、≥12枚), 原发灶最大径, 肝转移灶最大径, 肝转移灶数目, 术前治疗(无、有), 术后治疗(无、有), 辅助治疗(围手术期治疗、手术、其他)分别为47、12例, 36、23例, 19、40例, (5.5±2.4)cm, (2.1±0.7)cm, (1.6±0.5)个, 59、0例, 16、16例, 0、16、43例;2011—2021年收治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70、117例, 121、166例, 58、229例, (4.2±2.0)cm, (3.0±2.0)cm, (1.9±1.4)个, 208、79例, 34、235例, 74、29、184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73、7.02、4.07, t=4.40、-6.04、-3.10, χ2=21.05、28.82、26.68, P<0.05)。(2)2000—2010年和2011—2021年收治的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手术及术后情况。2000—2010年收治的患者手术方式(完全开放手术、腹腔镜+开放手术), 手术时间, 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 术后并发症(无、有), 术后住院时间(≤10 d、>10 d)分别为58、1例, (281±57)min, (5±1)d, 33、26例, 14、45例;2011—2021年收治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40、147例, (261±82)min, (3±1)d, 233、54例, 198、89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9.04, t=2.24、7.53, χ2=17.56、26.02, P<0.05)。346例患者无死亡。(3)2000—2010年和2011—2021年收治的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预后分析。346例患者中, 295例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47(1~108)个月。2000—2010年获得随访的29例患者中, 27例死亡, 中位生存时间为18.0个月(95%可信区间为12.7~23.3个月), 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8%、11.5%、3.8%, 1、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3.6%、8.3%、4.2%;2011—2021年获得随访的266例患者中, 109例死亡, 中位生存时间为54.0个月(95%可信区间为38.1~70.4个月), 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3%、61.8%、47.0%, 1、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8.2%、33.7%、28.3%;两者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57, 9.17, P<0.05)。结论随着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同期切除术手术量增长, 手术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缩短, 术后并发症减少, 且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均显著提高。
-
单位上海长海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