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学术界通常认为先秦时期便有了性善恶混论,其代表是世硕的观点以及《孟子》文本中的相关主张。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孔子的人性论其实属于性善恶未分论,而非性善恶混论。而世硕的观点及《孟子》引文中的观点都与孔子的人性论相近,均可通过性善恶未分论而得到解释,而非必定是性善恶混论。性善恶混论认为人的天生材质包含善恶两类材质,善质论吸收了孟子的性善论,恶质论吸收了荀子的性恶论,两者合成便成就了性善恶混论。准确来说,汉代董仲舒并不是性三品论者。从狭义来说,董仲舒持性善论;从广义来说,董仲舒持性善恶混论。性善恶混论由此成为中国传统人性论的主流观点。从思想发展的历史与逻辑来看,性善恶混论应该出现于荀子之后、汉代之前,而不可能出现于先秦时期。性善恶混论是性善论与性恶论发展的必然产物。

  • 单位
    高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