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通过对新开城际地下站人员不良建筑物综合征症状的发生情况及该区域空气质量进行调查,为有针对性地预防地下建筑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于2017年1月选择长沙4个新开城际地下站的工作人员(居站工作人员、流动作业人员),分别在通风前(115人)、通风1周后(121人)、通风+辅助措施2周后(127人)三个时间点,采用现场问卷调查形式,进行不良建筑物综合征症状调查;同时对新开城际地下站人员活动各主要区域的空气质量分区域(工作区、候车区)进行空气质量监测。结果 通风前、通风1周后、通风+辅助措施2周后,新开城际地下站工作人员的不良建筑物综合征症状发生率分别为39.7%、13.9%、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088,P<0.05)。与通风前比较,通风后不良建筑物综合征症状发生率降低(χ2=25.411,P<0.05)。居站工作人员的不良建筑物综合征症状发生率高于流动作业人员(χ2=62.000,P<0.05)。通风前工作区5项化学污染物指标CO、甲醛、可吸入颗粒(PM10)、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及CO2浓度均超标,通风后CO、甲醛、PM10、TVOC及CO2浓度均降低(P均<0.05)。候车区一直处于通风状态,空气质量均合格。结论 新开城际地下站工作人员有较高的不良建筑物综合征症状发生率,空气化学污染物超标是其主要原因,进行通风及辅助措施可使新开城际地下站空气质量明显改善,降低人员的不良建筑物综合征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