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正常Wistar大鼠皮肤型孢子丝菌病的观察

作者:黄怀球; 张静; 薛汝增; 张晓辉; 冯佩英; 李美荣; 席丽艳
来源: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0, 31(04): 520-524.
DOI: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10.0117

摘要

【目的】观察免疫正常Wistar大鼠皮肤型孢子丝菌病的发病过程,探讨其模型建立的可行性及实验条件。【方法】将Wistar大鼠分为实验组(60只)和对照组(6只),在每只实验组Wistar大鼠背部皮肤选取两个接种部位:右背部及尾根部;制作申克孢子丝菌株SUMS0382的孢子悬液,并调整菌悬液浓度至孢子数为1×108/mL;在实验组Wistar大鼠的每个选取部位皮下注射孢子悬液0.1mL,造成实验性感染;对照组相应部位则注射8.5g/LNaCl溶液0.1mL。接种后12周内每日观察大鼠活力、体质量、皮损数量及直径,并于第2周、4周、8周分别取皮损组织行真菌培养及组织病理。【结果】皮损在感染后第6天时开始出现,皮损数量及大小均在感染后第2周末达高峰。感染1周后,33%(20/60)的大鼠于接种部位出现皮损,感染2周后,90%(54/60)的大鼠于接种部位出现皮损,尾根部的皮损数目远大于右背部皮损数目。91%(49/54)大鼠的皮损表现为结节。19%(10/54)大鼠的皮损呈现反复的过程。皮损组织真菌培养及组织病理均符合皮肤型孢子丝菌病的改变。【结论】免疫正常Wistar大鼠皮肤型孢子丝菌病的发病过程反映了人类发病的自然病程,免疫正常Wistar大鼠皮肤型孢子丝菌病模型的建立是可行的。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