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藉"大数据时代"和"高铁时代"带来的区位优势,已从旅游开发的单向度概念,跃迁为以旅游开发作为发展导向,以非遗的活态传承为核心,在经济、文化、社会、经营、脱贫等方面产生规模化"红利",利用非遗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扶贫模式,也是"旅游反哺文化"的文化保护模式,旅游带动传统工艺复兴的产业振兴模式,更是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民族团结模式。然从非遗可持续发展视角出发,"西江模式"存在的民众文化素养提升缓慢、景区文化元素混杂、传统工艺现代性转化不足、生态环境遭受威胁等问题为学界诟病不已,以致存在着由"富饶的贫困"走向"空虚的富裕"的危险。因此,坚持非遗"样本保护和活态生产两条腿走路",加强传承人群研修培训,推动文化教育进校园进社区,探索景区商业开发项目准入制度,才能实现西江苗寨走向"美满的富裕"。
-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