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立足于"国学视野"与"大文论观",可实现中国传统文论命题"诗可以怨"研究在文字、文化、文学三个向度上的新拓展。"怨"是"诗可以怨"命题的"题眼",故从文字学层面"释名以彰义",辨析"怨"和"恨""愤""怒"等近似范畴在情感浓度与表达方式上的区别性特征,可谓准确理解该命题的首要环节。三代礼乐文化的"诗教"传统与轴心期先哲对"怨"的思索,共同构成"诗可以怨"命题生成的历史文化语境。在文化学层面,深入发掘五经与诸子论"怨"的思想资源,细致梳理"西天"佛教文化与"西方"新知新学的影响,便具有了"原始以表末"的作用。将"诗可以怨"与其近义或反义命题相结合,并置入"能否怨"与"如何怨"的思维框架,可打通一般意义上的"怨情""怨思"与文学史中的"怨美""怨体"。这一"敷理以举统"亦将有助于把握该命题研究的面向与走向。

  • 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