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儒侠”最初被用来指代儒士、侠士两类人。在宋代被用来指代具有侠气的文人,及至明清,这一指代新意和人格气质得到了文人的广泛关注且被官方青睐,逐渐成为了读书人理想化的人格、行为范式之一,之后又在清末民初的救亡图存运动中成为民族自强的理想化人格憧憬。与此同时,“儒侠”这种人格风尚也反映在叙事文学中,在小说中涌现出了一批儒侠形象,尤其在新派武侠文学的影响下,其精神内涵不断发生着演变,最终汇聚成广义、狭义两种概念。“侠儒”虽然最初被用来区别于“儒侠”,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了“儒侠”的变体使用,两者都被用来指代具有侠气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