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瞧见这招牌,北京得问句:您这么写问过我兄弟天津(jing)了吗?天津煎饼馃子(油条),改革开放之后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批量杀入北京,也都是街头三轮车。一开始卖三毛钱一套,比天津贵一毛,跟天津一样卷油条。北京人说话吃字儿,“馃子”下肚了。煎饼来到北京,展现出勃勃生机,迅速占领街头巷尾花开遍地,广大摊煎饼工作者备受鼓舞。他们艰辛探索刻苦攻关,终于研发出了2.0产品——包(卷不了)薄脆的煎饼。卷油条的三毛,包薄脆的四毛,新成果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再后来,油条煎饼就越来越少了。现在,偶遇油条煎饼,比薄脆的贵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