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西方创造的“Neo-Confucian(ism)”概念在历史上经历了从程朱理学(17世纪末期以来)到道学或宋明理学(20世纪初期以来)再到宋学(20世纪后期以来)的意义演变。最早在1926年由冯友兰翻译的中文“新儒家(学)”概念与“Neo-Confucian(ism)”概念在意义上一脉相承。由此,相应地形成了三种主要的研究立场和路径。首先,以理学为“新儒学”的学者主要基于宗教、观念(而非哲学史)的立场,强调理学对儒家信仰(新儒教)与观念体系(新儒学)的重建及其现代意义。在这一立场下,虽然程朱理学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儒学”,但陆王心学也被收摄到理学的发展脉络中,因此“新儒学”展现的是整个宋明新儒学。其次,以道学为“新儒学”的学者主要关注宋明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及哲学诠释。在这一立场下,“新儒学”包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最后,以宋学为“新儒学”的学者主要关注社会思想史上的主流与支流、正统与异端、社会政治与思想文化之间的互动影响。在这一立场下,“新儒学”的范围扩大到包括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事功学派等在内的整个宋学,并且注意历史背景与学派之间的交涉关系。这三种研究路径在实际中不可能截然分开,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必然是逻辑与历史、哲学观念与思想文化的统一。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