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温室、避雨棚和露地3种栽培模式下,对‘冬枣’植株的光合规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温室、避雨棚较露地,降低了光合有效辐射(PAR)和饱和水汽压差(Vpd)。露地和温室栽培模式下‘冬枣’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为双峰型曲线,温室内‘冬枣’午后峰值显著高于上午峰值,避雨棚栽培模式下‘冬枣’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为上午高,下午低,逐步下降趋势。3种栽培模式净光合速率(Pn)日均值无显著差异,但避雨棚和温室栽培‘冬枣’光饱和点(LSP)显著高于露地。通用线性模型分析表明,Pn与Vpd、环境温度(T)、PAR、相对湿度(RH)等环境因子呈显著相关关系,其中温室栽培下Pn与T和Vpd呈正相关,而在避雨棚和露地中呈负相关。各栽培模式下光合效率限制因子不相同,‘冬枣’露地“光合午休”是由气孔限制引起,而避雨棚和温室“光合午休”则是由气孔和非气孔两种限制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露地栽培模式植株气孔限制值(Ls)高于避雨棚和温室栽培,避雨棚和温室栽培非气孔限制值(Pn/Gs)高于露地。设施栽培模式显著改变环境因子以及植株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规律,合理调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降低设施内部非气孔限制是提高设施栽培冬枣光合效率的有效途径,避雨棚模式下,下午棚内应当及时通风降温;温室栽培模式下,上午进行通风补光,以提升‘冬枣’植株的光合能力。
-
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