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研究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稳定性和有机碳分布的影响,为东北旱作区作物生产及秸秆还田制度提供参考。田间试验始于2015年,设置旋耕秸秆还田(RT)、旋耕秸秆不还田(CK1)、翻耕秸秆还田(PT)及翻耕秸秆不还田(CK2) 4个处理,分别对2017年收获后土壤的样品不同粒级团聚体质量分数、稳定性、有机碳(SOC)分布以及近3 a的玉米产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处理提高土壤表层各粒径团聚体的SOC含量,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在0~10 cm土层中,相同耕作措施下,RT处理SOC含量比CK1处理的提高13. 90%(P <0. 05),PT处理比CK2处理提高9. 29%(P <0. 05)。不同耕作措施下,RT处理与PT处理相比,大团聚体质量提高22. 05%,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提高7. 78%,粉+黏团聚体含量降低16. 81%(P <0. 05)。比较不同年份玉米产量发现,降水量不同产量不同,2017年降水量低于2016年,2017年各处理产量均低于2016年,但处理间降幅不同,RT和PT处理降幅(8. 57%、9. 72%)低于CK1和CK2处理(10. 84%、12. 13%),说明秸秆还田处理有稳产作用,其中RT处理趋势较明显。因此,在东北春玉米旱作区秸秆全层还田条件下,旋耕秸秆还田促进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形成,提高土壤SOC含量,可为玉米生产在不同降水年份提供稳产保障。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