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不同水旱轮作模式对当季水稻产量、磷肥利用率以及耕层土壤磷库组成的影响。[方法]设置水稻-小麦(RW)、水稻-油菜(RO)、水稻-冬闲田(RF)和水稻-结球甘蓝(RC)4种水旱轮作模式,每种轮作模式设置不施肥处理(CK)、优化施肥处理(OPT)以及农民习惯施肥处理(FFP)3种施肥处理的田间小区试验。于成熟期分析水稻产量、水稻磷素吸收与分配以及磷肥利用率,并采用Tiessen-P分级法,分析耕层土壤各形态磷库的变化特性。[结果]OPT和FFP处理RO轮作模式的水稻产量分别为9.98和10.1 t·hm-2,磷素累积量分别为0.97和1.06 g·kg-1,磷农学利用率分别为55.0和31.5 kg·kg-1,磷偏生产力分别为166.0和86.4 kg·kg-1,且相对高于其他3种轮作模式。OPT处理4种轮作模式的磷农学利用率和磷肥偏生产力分别比FFP处理平均提高91.0%和91.6%。OPT处理RW模式的NaHCO3-Pi含量,RO模式的NaOH-Pi含量以及RC模式的Resin-P和HCl-P含量最高,分别为31.4、35.4、14.0和425 kg·kg-1;而FFP处理RW模式的Residues-P,RO模式的NaOH-Pi、NaHCO3-Po和NaOH-Po含量以及RC模式的HCl-P含量均较高,分别为556、40.9、28.6、24.4和451 kg·kg-1。[结论]轮作模式和施肥管理是影响水稻生产的2个因素。采用优化施肥方式同时选择水稻-油菜和水稻-小麦轮作模式更有利于水稻生产,可在减少磷肥施用的基础上既保证水稻获得稳产,又有利于提高土壤磷组分的含量以及调节土壤磷库活性,促进水稻植株对磷素的吸收利用,提升磷肥利用率,最终实现水旱轮作模式水稻的高产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