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特性:话语、乡愁与传统乡村建设

作者:强乃社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5(06): 8-16.
DOI:10.19648/j.cnki.jhustss1980.2021.06.02

摘要

如何理解中国城市特性?这是当代城市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内外研究中有不同的话语表达,尤其是一些西方的学者如韦伯、施坚雅、哈森普鲁格等,他们认为中国城市不同于西方,甚至认为中国没有城市。其实,中国城市有自己的特点,市场基础不能作为界定城市特性的唯一尺度。另外,在乡愁的研究中,一个突出现象是身居闹市而心怀乡愁者大有人在。这种乡愁用段义孚的恋地情结理论看,是尚未在城市建立熟悉的归属感。我们不应该误解乡愁,以为就是一种怀念乡村的情感,实际上乡愁主要是一种城市文化现象,和城市特性有密切的联系。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传统乡村建设运动的主流观点,对中国城市的理解存在一些偏差。我们应该直面中国城市特性,回归中国城市,在中国与西方城市特性的差异中理解中国城市。

  • 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