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曾国在西周早期伴随着周王室对于南土的经略活动而被分封于随枣走廊地区,并逐渐成为汉东诸国最大的一支。曾国之先祖“南公”地位可与周公、召公、太公相当,曾国的军事战略意义主要是拱卫宗周的南门、保障青铜之路的畅通。随州庙台子遗址的发掘和浮选为研究江汉地区历史时期(两周时期)曾国地区古代农业提供了契机。伴随2015年至2017年随州庙台子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水稻(Oryca sativa)、小米(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小麦(Triticum aestivum)、大麦(Hordeum vulgare)、豇豆属(Vigna sp.)和豌豆(Pisum sativum)等农作物种子,占植物种子或果实遗存总数的94.8%。量化分析表明,庙台子所在的曾国地区既非单纯的稻作农业经济,也非单纯的旱作农业经济,而是稻、粟几乎并重,此外小麦在农业生产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这是典型的稻旱兼营。庙台子遗址地处江汉,该地区史前时期属于中国南方传统的稻作农业体系,随着周代曾国先祖受封于此地,受到了周文化旱作农业体系的强烈影响。

  • 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西北大学;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