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偏侧下肢痉挛患者双侧下肢肌肉表面肌电参数与站立平衡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为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的平衡功能康复与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符合脑卒中后偏侧下肢痉挛患者30例(简称患者组),同时选取30例健康、无外伤病史、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匹配的正常人作为健康对照组(简称健康组)。记录试验对象睁眼30 s站立状态下的重心动摇速度、平均包络面积和重心移动轨迹长度等平衡功能参数;利用表面肌电设备收集受试者在被动屈伸膝关节过程中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股内侧肌(VM)、股外侧肌(VL)、股直肌(RF)、内侧腓肠肌(MG)和半腱肌(SE)的表面肌电信号,并计算出对应的均方根值(RMS)及两侧同名肌肉的RMS对称指数(SI),最后将表面肌电参数与各项平衡功能参数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组患侧VM、VL、RF、MG、SE的RMS值分别为(126±32)、(115±26)、(88±35)、(96±19)、(87±57)μV,明显低于健侧及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双侧下肢VM、VL、RF、MG、SE的SI分别为(-0.218±0.125)、(-0.285±0.168)、(-0.158±0.112)、(-0.255±0.120)和(-0.328±0.173),其绝对值明显大于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患侧RF、MG的RMS值与重心移动轨迹长度呈正相关(rRF=0.57,P=0.02;rMG=0.51,P=0.01),患者组SI值与重心移动轨迹长度均呈正相关(rVM=0.550,P=0.011;rVL=0.561,P=0.027;rRF=0.631,P=0.017;rMG=0.665,P=0.018;rSE=0.621,P=0.024)。结论: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双侧下肢肌群存在不平衡性,借助表面肌电以及平衡检测设备能够客观评价患者的肌肉状态及平衡功能,患侧肌肉RMS值、双侧下肢同名肌肉的RMS的SI能够间接反映患者的平衡功能,其中SI对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平衡功能预测更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