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莱茵报》政论文章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文本内容来看,马克思早期对于人民概念的阐发,并未囿于现有研究所趋同的“抽象—普遍”范式,而是显现为立论于批判普鲁士“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之上的多重向度。在批判僵化的等级关系时,马克思认为,人民是现实国家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有机整体;在批判空虚的利益关系时,马克思将人民视为被私人利益边缘化的、遭受无尽苦难的贫民群体;在批判伪善的伦理关系时,马克思初步觉悟到,人民是表征“现实的人”本质化的类主体。固然彼时马克思的叙事逻辑尚待克服思维局限,但这种蕴含“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的多维思考,不断转向“根源在人间”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正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暂时不足,为马克思之后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概念保留了开放性的探索空间。

全文